发布日期:2025-10-12 22:36 点击次数:67
文/图 陈永杰
卢崮位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海拔610.3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顶呈三角形,四周崖壁高25米,极为险峻,唯有北侧一断崖缝隙可登顶。崮体由古生代中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地层岩石构成,石灰岩层高20~25米,周长0.7公里,崮顶面积0.5平方公里。
卢崮是一座历史名崮,清康熙二十四年、宣统三年两版《蒙阴县志》均有记载:“卢崮山,在(蒙阴)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传说鲁王曾登临此崮,得名“鲁王崮”,简称“鲁崮”。崮东的东指村传有汉卢县故城遗址,崮北有卢川水流过,故后称“卢崮”。
卢崮也是一座英雄之崮。1943年和1947年先后在此发生的两次岱崮保卫战,卢崮均为主战场之一。其中1947年在此发生的卢崮战斗,解放军某排固守崮顶42天,毙伤敌250余名。今崮顶战斗遗迹尚存。1977年,包含南岱崮、北岱崮和卢崮在内的岱崮革命遗址被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剩余94%卢崮还是一座地貌之崮。卢崮林木葱茏,植被丰厚,崮姿神奇,风光秀美,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岱崮地貌核心区域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登卢崮
神奇秀美的卢崮,早就列在我的“崮文化研究计划”之内。2025年9月21日一早,我和老付、老秦三人相约去蒙阴登崮。上午的目标就是卢崮。
将车停在茶局峪、卢崮旺两村中间的一处小岔路口路北侧,向在果园内劳作的一对夫妇打听明白登崮路线后,沿崮西南侧的山道向北走去。二十多分钟后,三人上到了崮西侧的梁脊,略作休息,沿坡朝卢崮方向上爬。坡很陡,林灌茂密,林荫下一条小道若有若无,多数时候是在披荆斩棘中摸索攀爬,好在目标明确:朝着卢崮的方向前进就是。又过了二十分钟,到达了卢崮西南侧悬崖底部。
沿崮底北行,右侧是危耸的悬崖,左侧是茂密的松林。人立崖底,强烈的压抑感油然而生。右侧悬崖底部因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而凹进,形成一个几十米长、进深近2米的巨大岩厦。而左侧陡坡景象,可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穿越松林,沿崮的崖底西侧绕至北侧山门下。山门位于近20米高的悬崖顶端,峭壁下部有一天然石缝,高约6米,宽度仅容一人,石缝左侧是高耸的崮崖,右侧是一巨大岩柱,岩柱顶部有一平台,长6~7米,宽4米。岩柱顶部与崮体间有一米宽缝隙,仅中部有不到2米的刀脊相连。岩柱底部,有一人工开凿石洞,近2米高,1米宽,洞内底部有人工开凿石凳,能容一人端坐其中,据说那是当年哨兵站岗放哨之处,可居高临下守护山门,又可避风雨日晒。
从此处登顶分两步,先沿石缝爬至平台,再从平台沿崖壁攀至崮顶。第一步容易些,第二步较难,好在近乎直立的崖壁表面有些凸起,还有多处人工凿出的凹坑,借助这些凸起和凹坑,手攀脚蹬,小心翼翼翻上山门。石砌山门1米多宽,2米高。这是唯一上下通道,游览崮顶后,只能由此下崮。
山门内侧为类似岗哨建筑,再内为凸起的崮顶。崮顶植被种类丰富,有花椒、龙爪榆、黄荆、构树、野艾蒿、野韭菜等,构树多枯死,枯枝倒卧地面,不知是因前期天气干旱还是因树龄过长而死亡。林灌丛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遍布崮顶的房屋遗址、防空设施和掩体,三面遗存岗堡残址,四周边沿悬崖顶部有围墙,高1~2米,宽0.5~1米,部分围墙明显高于边沿,应是战斗时掩体,凭借掩体的掩护,可居高临下阻击敌人。三角形的崮顶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凸起一道山梁,顶部岩石,底部土石,南侧朝阳处依地势挖有七八个防空洞,西侧也有一两个,多数坍塌掩埋,有几个保存略好,最深约7米,宽约4米,外口高约2米。中国当代徐霞客李存修先生考察后分析认为,“这些洞有自然的外观,但又存留着人工挖凿的迹象。几乎全部在地下,一半在山中,像山洞,更像掩体。由于多年的泥淤土积,只留下了一个个不大的坑口和走出来的坑道……我们现场分析了一下,那一班八路军战士,即便看到敌机的影子后再跑回洞中躲避,也不会误事。待敌机飞过后再回到各战斗岗位,敌人也绝无可能爬到崮上了。我们觉着这是他们能狙击和杀伤大量敌人的一项条件和措施。”
二、忆先烈
卢崮与西南4公里处的南岱崮、北岱崮构成掎角之势,这一带山势陡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3年和1947年,在此先后发生了两次岱崮保卫战,出现了两个英雄岱崮连。
1943年11月9日,日军第三十二师团、五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万余人,“扫荡”我鲁中抗日根据地。军区决定,以十一团八连凭借南北岱崮、卢崮地势险要的有利地形,牵制敌人主力。八连93名指战员接受任务后,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岱崮。10日午时,敌人即抵达岱崮山麓。11日、12日两天,八连五班的战士抢先占据卢崮,凭险坚守,英勇抗敌,牵扯了敌人的一部分兵力,后按作战计划撤到南岱崮,至此,著名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开始了。敌人先后使用排炮乱轰、飞机狂炸、步兵进攻、围困、施放毒气等手段,均告失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经过18个昼夜的激战,八连胜利完成了牵制2000余敌人的任务。27日夜,战士们下崮突围,与大部队顺利会合。第一次岱崮保卫战,英雄的八连以伤7人、亡2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创造了沂蒙抗战史上的一次光辉战绩,为此,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并授予八连“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1947年6月,第二次岱崮保卫战打响。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沂蒙山区,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鲁中军区后勤监护营一连107位战士,在连长庞洪江、代理指导员陈来喜的带领下,奉命守卫南、北岱崮和卢崮,牵制敌人北上。国民党军队为夺取这一战略要地,先后组织了两个师一个旅的兵力,从6月26日下午开始围攻守崮部队,7月2日敌人又派来8架战斗机、4架轰炸机,朝着3个崮顶轮番轰炸,崮顶被炸掉近20厘米,地下工事也部分被毁,但我守崮部队岿然不动。敌人黔驴技穷,改用“政治攻势”,同日敌副团长吴开先亲自到崮下喊话时,被我守崮部队当场击毙。这次战斗历时达42天,解放军守崮部队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援下,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击退了敌人5次集团冲锋,打退了几十次的一般性进攻。卢崮是这次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我军以一个排的兵力固守卢崮42天,为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解放军以牺牲4人的代价先后毙伤敌副团长吴开先以下官兵250余人,配合了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为表彰守崮部队,山东军区授予鲁中军区监护营一连为“第二岱崮连”的光荣称号。第二次岱崮保卫战在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崮悬崖上遗留的累累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辨。由北岱崮、南岱崮、卢崮3座崮组成的岱崮革命遗址,1977年被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话卢县
站在崮顶时,我就在想,卢崮一名中的“卢”字,据说和崮东不远的东指村曾为汉卢县治所及流经崮北的卢川水有关,《蒙阴县地名志》(1983)说“卢”意不详。那么,“卢县”的“卢”字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是先有“卢崮”后有“卢县”,还是先有“卢县”后有“卢崮”呢?我认为,“卢”字古写为“盧”,“盧”“雷”古字通用,故“卢”即“雷”,来源于西汉城阳景王刘章次子刘豨的封号,因此也就先有“卢县”后有“卢崮”了。我目前掌握的依据有三:清康熙《蒙阴县志》记载:“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封城阳共(亦作“恭”)王弟豨为雷侯。‘雷’‘盧’古字通用。”《新唐书•卢祖尚传》记载:“祖尚自云,本姓雷氏,后音相讹,改姓卢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记载:“‘卢’与‘雷’古字通用。《周礼》庐维读作雷雍,是也。)
蒙阴县坦埠镇的故县村有一汉卢县故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几年前我到故县村考察后,曾写过一篇关于故县村卢县故城遗址的不成熟的考证文字,发表在新浪博客上,后被收入《故县村志》一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9)。令人奇怪的是,蒙阴县岱崮镇的东指村也有一汉卢县故城遗址,《蒙阴县志》(齐鲁书社,1992)认为,卢县故城遗址“在卢崮山下之说,查无实证”。李大年著《沂蒙山》(济南出版社,1993)认为,“到底古卢县城址在故县,还是在卢崮山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东指村的卢县故城遗址于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证明了该遗址的重要地位。
坦埠镇故县村位于蒙阴县城东北24公里,岱崮镇东指村位于蒙阴县城东北35公里,故县、东指两村也南北相距20多公里。到底哪处才是卢县故城遗址?下面我就自己掌握的一点资料,及自己的一孔之见,简要陈述如下。
先说说汉代虑县的置废情况。《汉书·地理志》(班固撰,中华书局,1999,下同)记载:“城阳国,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莒陵。属兖州。县四:莒、阳都、东安、虑(莽曰著善)。”虑县,王莽时曾改名著善,所以故县东边的坦埠河,又称著善河。《临沂地区志·卷一·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华书局,2001,下同):“虑,西汉置县。属城阳国。莽新称著善。东汉省。”《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1999)记载:“琅邪国,秦置(郡)。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十三城……莒,故属城阳;东安,故属城阳;阳都,故属城阳……”有人认为“虑县”即“卢县”,西汉初年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莒县,汉文帝二年(前178年)改为城阳国虑县为属县之一。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城阳国仅余莒、阳都、东安、虑等四县。王莽时改“虑县”为“著善”。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城阳国,其所属诸县并入琅邪国。这时的琅邪国所属十三城中,有莒、东安、阳都三县,不见“虑县”之名,存在了至少215年的汉虑县,至此不复存在。
下面说说坦埠镇故县村的卢县故城。认为汉卢县故城址在今坦埠镇故县村的史料有:《嘉庆重修一统志》第十一册“沂州府·古迹”:“废卢县,在沂水县西南。汉置,属城阳国。后汉省。”《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下同)“西汉时期”地图中,将“卢县”标注在故县村附近。唐敏等编《山东省古地名辞典》(山东文艺出版,1993)“虑县”条:“汉置县,属城阳国。遗址在今蒙阴县蒙阴镇东北26公里,梓河北岸坦埠镇故县村。后汉省虑县入盖县。”《临沂地区志》:“虑,西汉置县。属城阳国。莽新称著善。治所旧址在今蒙阴县坦埠镇西故县村。东汉省。”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第2422页“虑县”条:“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蒙阴县东北。属城阳国。东汉省。”由上可知,治今蒙阴县坦埠镇故县村的虑县,西汉置,属城阳国。王莽朝一度更名为著善。东汉废,入盖县。在此曾出土汉砖瓦、陶碎片、金大定钱等文物,发现了古墓群、古建筑群遗迹。
再说说岱崮镇东指村的卢县故城。认为汉卢县故城址在今岱崮镇东指村的史料主要有:清康熙、宣统两版《蒙阴县志》及乾隆《沂州府志》:“卢县城,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卢崮山下,相传为汉之故县。”1980年,蒙阴县文物部门对东指村卢县故城进行了调查,1982年蒙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拆除城隍庙时,从夹墙内发现众多清代彩绘泥俑,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卢县故城面积较大,其中的城隍庙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堆积较厚,地表有大量的汉代器物残片,为研究蒙阴及周边区域汉代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最后讨论一下两个卢县故城的关系。流经卢崮北的卢川水,《水经注》说“水出鹿岭山”。清康熙刘德芳修《蒙阴县志》说“鹿岭山在卢崮山北”,附图中“鹿岭山”正位于卢崮正北方向,而宣统三年沈黻清修《蒙阴县志》则说“鹿岭山在卢崮山南”,实际上卢川水源自今蒙阴县井旺庄西的老茧峪附近,东北流经卢崮北的贾庄村,继续东流至东指村折南流,史籍中的“鹿岭山”,应位于今卢崮东北蒙阴、沂源交界一带。《蒙阴县志》(齐鲁书社,1992)关于“梓河”的记载:“梓河发源于北贾庄乡后雪山北。”清道光《沂水县志·舆地·山川》关于“梓水”的记载:“梓水源自蒙阴井王庄西马头崮之老犍峪,东北流经贾庄南,东流至八亩地庄东,折而南流,经上旺庄城隍庙南。”因源于马头崮下,故又称“崮下水”。对比一下,上述新旧两志记载中的梓河水道和“卢川水”的水道情况非常契合,也就是说,古“卢川水”就是今天的梓河。
古卢川水即今梓河,所以故县、东指两村的故城遗址都符合“卢川迳卢县”的说法。但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西汉末城阳国疆域图及蒙阴县、卢县、盖县位置图可知,今故县村故卢县时属城阳国,而东指村卢县故城则辖属泰山郡。清道光《沂水县志·古迹》记载:“盖城,邑西北八十里,即仲子兄戴食邑。汉置县,属泰山郡。景帝封王信为盖侯。”既然城阳国在今坦埠镇故县村设立了一个虑县,在今沂源县盖冶村设立了一个盖县,就不可能同时在盖县、虑县之间的今岱崮镇东指村再设立一个县。所以今坦埠镇故县村的卢县故城应为汉城阳国虑县故城遗址,即《水经注》所说“卢川迳城阳之卢县”。
那么东指村的卢县故城遗址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清康熙《蒙阴县志》曾提到“卢崮山下有金之卢县城”,会不会是汉时今东指村附近曾有过故城,金代时又在此设置“卢县”?《金史·地理志》(中华书局,2000)记载:“山东东路莒州,本城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城阳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县三:莒、日照(镇一,涛洛)、沂水(镇一,沂安。旧有扶沟、洛镇二镇,后废)。”并无“卢县”。故县村的卢县未曾属泰山郡,属泰山郡的是另一卢县,即《汉书•地理志》“泰山郡,高帝置。属兖州。县二十四……茬,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之记载中的卢县,也即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863页记载之“卢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蒙阴县东北(应为西北)。属泰山郡。东汉废。”
和汉代城阳国的卢县同时存在的属泰山郡的卢县,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长清卢县置县较久,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五十里孝里镇广里村。西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为济北国治,汉武帝时国除,卢县属泰山郡,为都尉治。东汉永元二年(90年)复分泰山郡置济北国,亦以卢县为国都,并移治今长清县西南三十里。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县。长清卢县属“千年卢邑”,至晋时仍为卢县故城,影响较大。据说卢姓起源于此,神医扁鹊即此地姓卢,号称“卢医”,唐时卢姓播迁韩国,2000年6月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偕夫人一行曾来长清寻根。今岱崮镇东指村、沂源县盖冶村一带汉时属泰山郡,而属泰山郡的长清“古卢”影响又太大,东汉时又曾省卢县入盖县,即后称“卢上里”者,以致两个“卢县”相混淆,这或许就是造成清代《蒙阴县志》等史籍将卢崮山下的“卢县城”讹为“汉故卢县”的原因。
经调查,卢崮山下的东指村汉代文化堆积较厚,历史渊源也较久,其为汉代或金代“卢县故城”之说也不容忽视。或许汉时这里经济就较发达,后来也曾经在此设县,但具体情况史载不明。
还有一种可能,东指村的为汉卢县故城,属泰山郡;故县村的为汉虑县故城,属城阳国。因“卢”字古写为“盧”,“虑”字古写为“慮”,“盧”“慮”形近且音近,包括《水经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在内的许多史籍将城阳国“慮县(虑县)”讹为“盧县(卢县)”,也就是说将故县村的虑县故城讹为卢县故城,而东指村真正的汉卢县故城逐渐湮没无闻了。所以《汉书》“城阳国,县四:莒、阳都、东安、虑”的记载是正确的,而《水经注》“卢川水……乱流迳城阳之卢县”的记载是错误的,应为“乱流迳城阳之虑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地图中将故县村附近的故城标注为“卢县”也是错误的,此处的故城应标注为“虑县”。
如果将故县村定为“虑县故城遗址”,将东指村定为“卢县故城遗址”,那就不会出现“卢”“虑”不分的情况,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而已,或许随着“二重”或“三重”证据法的进一步实践,将来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2025年10月4日整理
参考资料:
《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99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1999
《金史》,中华书局,2000
《水经注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覆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水经注全译》,陈桥驿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蒙阴县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刘德芳修,王运昇、王运晟纂
《蒙阴县志》,宣统三年(1911)本,沈黻清主修,陈尚仁等编纂
《嘉庆重修一统志·沂州府》,第十一册,卷177—178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汉)》,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蒙阴县地名志》,1983
《沂源县地名志》,1988
《沂蒙抗日战争史》,崔维志、唐秀娥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蒙阴县志》,齐鲁书社,1992
《沂蒙山》,李大年著,济南出版社,1993
《鏖战齐鲁—抗日战争回忆录》,吴瑞林著,金城出版社,1995
《二十六史大辞典》,冯涛等主编,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临沂地区志》,中华书局,2001
《沂蒙大观》,黄忠、韩忠勤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登上卢崮—纪念第二次岱崮保卫战胜利64周年》,刘发厚文,中国崮文化网
《地貌新宠—崮》,张永伟、吕晓亮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攀卢崮寻战迹》,里安,载《沂蒙百崮》,李存修、言语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23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千年卢邑 扁鹊名扬神州》,马光仁文,2025-03-25 07:38:35
※作者简介:陈永杰,沂水人。文旅作家。《沂蒙百崮》编委(2023年出版)、《沂蒙山水文化系列丛书》副主编(4卷本,2024年出版,获第五届“临沂民艺精品奖”)、《沂蒙百崮》(第二卷)执行主编(待出版)。中国崮文化网顾问。户外、地方文史爱好者。已登崮200余座,撰文140余篇。现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沂水县支行。
发布于:山东省下一篇:没有了


